教育心理學 第三週 公開發表

林青欣
Oct 14, 2020

--

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(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)

感覺運動期

經過與小組成員討論,0~2歲正值感覺運動期的嬰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。恰好有位組員的實驗對象為2歲的嬰兒,他做的實驗正好驗證了此概念。首先,先拿出嬰兒最喜歡的玩具並確定嬰兒有看見,之後將玩具藏在身後,嬰兒會想將同學推開去拿玩具。嬰兒知道玩具在背後仍然存在,沒有消失。因此,我們推斷這名嬰兒已發展至皮亞傑感覺運動期,有物體恆存(object permanence)的概念。

另外,我們做的另一個實驗是當對2歲的嬰兒說要不要玩switch 的打地鼠遊戲,他會反射做出「打地鼠的動作」。根據這個2歲嬰兒的反應我們認為他可以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達到目的活動。

前運思期

2~7歲的兒童因為正值入學階段,因此教育對此時期的兒童來說更為重要。此時期的兒童遇到問題時,他的思維常常不合邏輯。原因如下:

1.中心化(centration)

2.不可逆性(irreversibility)

3.自我中心(egocentric)

我找幼稚園大班的小朋友(5歲)做實驗。透過聊天,我發現常常會雞同鴨講的狀況發生。像是我問他:「吃早餐了嗎?」他會回我:「今天校外教學要出去玩。」一般來說是要根據我的問題回答有沒有吃早餐,但是他卻講了跟問題無關的答案。我認為他目前的思考就正值皮亞傑的前運思期 — 自我中心,思維不合邏輯。他以自己為中心思考,只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具體運思期

記得小學時媽媽有問過我「把一公斤的棉花換成一公斤的鐵,哪個比較重」當時我回答是換成一公斤的鐵比較重。但事實上這兩個其實是一樣重,只是形體上有所不同而已。因此,我推動當時我還沒有保留概念(convervation)不懂物體質量守恆,才會覺得一公斤的鐵比較重。

形式運思期

記得國高中會做很多科學實驗,例如吊錘擺速實驗等。我們會去找出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實驗結果,而去更換不同的變因。因此,此階段我們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。

小組交流與反饋

有位同學是找了同為大二的朋友做實驗(19歲)若按照皮亞傑的理論,他已發展到形式運思期。但那位實驗對象卻對在形式運思期的問題提出質疑。問題是:「今天假設羽毛打雞蛋會破,那羽毛打雞蛋會破嗎?」他回答不會,他堅持羽毛打雞蛋不會破。但我們認為並不代表他形式運思期發展不完全,而是個體差異。因此,我們認為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還需考量個體間的差異。

--

--